在我6岁左右的时候,农村的老家开始用电。那个时代的乡下没有电工,照明的电力需要各自将电线拉到自己家里。因为缺乏电的知识,农村青年会使用塑料薄膜缠绕在手上徒手接电(甚至也有人在电线上晾晒衣服),死了不少人。我亲眼目睹过一个刚结过婚的同村的小伙子,在徒手接电线的时候,触电后直直地从墙上落了下来:死掉了。
今天我想,如果当时的年轻人,知道电的可怕,不会徒手接电;第二,落地后,如果村民有急救知识,也许那条命可以挽回。
所谓科技,有不同的界定。今天我们讲的“科技”主要是指食品的“研发和技术”,包括机器设备的工艺技术。
上周和德国几位专家在安徽的一家肉制品公司做了一个提高产品质量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德国KS公司的一款专利切割刀组和传统刀组乳化效果的对比。
传统的肉制品乳化刀组一般是“刀片+孔板+刀片+孔板“的结构,孔板的组合国内多是4.0/2.4/1.2或者更高级的2组型刀头(2.4/1.2)。但代表了德国材料科技和组合的最新专利成果的KS刀组是(孔板+孔板+孔板”组合,组合是15.0/10.0/8.0/4.0,中间没有传统的切割刀,取而代之的是“定子+转子”结构。切割后的产品,令挑剔的厂家品管经理都目瞪口呆:细腻、鲜亮、富有流动性。做出来的产品色泽鲜美,口感乳滑。
产品质量的提高,是公司不断进步的至关重要过程。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低层次的价格搏杀。
新型的孔板切割组合的实验结果远远好于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的斩拌乳化脂。在终端产品的表现上,产品达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理想结构。更至关重要的是它的寿命是普通孔板的几倍。市场上高品质的产品,总会优于普通产品。对客户的忠诚度、美誉度都是口口相传的加分。也许这就是设备技术带给公司的活力。
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人感慨很多。
公司也许就是一棵树,生长的过程,需要诸多的条件,譬如从大地吸取营养的根系,有庞大的树干支撑,伸向天空的枝叶,缺一不可。公司,包括食品企业,研发、工艺,也许就是根系,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更像树干,而人脉,更像伸向天空的枝叶,汲取阳光、水分、迎接风雨。
生生死死的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常态,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公司死亡的内部结构性因素。或者说分析公司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眼下的中国企业,特别是食品企业,很多经营艰难。一般归咎于市场或者行情。但是,少有人从大树的概念来细分病因。
再讲一个我们最近参与的一个项目。
在国内这个技术改造项目中,我们提出了欧美最流行的LEANCONCEPT,“极简设计”。也就是,在设备工艺中将设备的利用率用到极致。也许大家可以回望一下我们过去看过的工厂,一个难以观察到的问题是,有很多设备,在工厂的实际生产中的利用率极低。譬如斩拌机,也许为了生产产品中添加的乳化物,工厂往往需要购置一台斩拌机生产乳化物。乳化物的添加量一般少于每批次总量的30%,斩拌机的实际工作时间,每天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开机时间。主要的问题除了投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维护、保养。一台斩拌机的刀和密封每年的量是多大?需要多少备件费用?人工、水、电?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替代这种利用率极低的设备?
再譬如,一般的西式肉制品车间,在预处理环节大多会有:绞肉机、斩拌机、搅拌机、输送泵、乳化机等。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台设备可以代替这一组设备,又可以节省多少空间、人力、服务?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但你可能不清楚,这款机器已经存在了50年!
你不了解、不掌握这种信息,这种事关公司生命长短的信息,并不是说你笨,主要是你所掌握的信息源有限,造成这种结果也不一定全是个人的错。1949年当“买办”成为一个阶级被批判的时候,也就是中国闭关锁国的开始。从盛宣怀开始,“买办”阶级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机器和生活用品,它带给中国的是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中国不断进步的桥梁。
公司之树,除了研发,设备流程犹如根系般至关重要,优化的“设备工艺流程”就像大树的枝叶,会广泛地吸收,吸收信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思想,是公司至关重要的利润源泉之一。
所谓“设备流程”,也就是同一种产品,既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但要优中选优。要做到“优中选优”首先要了解产品,第二要懂得设备,第三要知道消费者和市场。这个过程需要整棵树的努力,决策,主要需要“树干”的支撑。“树干”,就是公司的管理层。假如公司的管理层门外汉或者一知半解,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给公司埋下难以赎回的错误,给公司埋下死亡的种子。
开头讲到的我同村的那位年轻人,如果了解电的危险,不会掉丢生命,如果村民懂得急救,譬如心脏复苏按压之类,也许可以拯救一条性命。
科技,包括技术和研发是公司生命长青的最重要因子,并不能单独延长公司的寿命。协调好和其他因子,譬如管理、销售、生产、设备等的关系,才可以确保公司有更加强大的活力,才可以真正的服务企业。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站长删除!